種一株清爽爽口的青江菜,就像是為廚房添了一位樸實可靠的朋友。它不像番茄那樣熱愛烈日,也不如辣椒那般挑剔氣候,反而最喜歡在春秋那微涼的時節裡,悄悄長出翠綠葉片與潔白莖部,靜待著被端上餐桌。對於住在波士頓的 Emma 而言,種青江菜是她迎接秋天的小儀式。她回憶說,第一次在炒鍋裡翻炒剛從後院剪下的青江菜,那股帶點泥土氣息的清甜滋味,讓她從此愛上了這株植物。
青江菜其實是十字花科的一員,與花椰菜、抱子甘藍和芥藍同屬一家。雖然常被稱為「白菜」、「pak choi」或「中式白菜」,它其實並不像高麗菜那樣結球,而是從渾圓的基部向外展開寬厚葉片。無論是嫩葉還是粗莖都可食用,清炒、熱湯或拌涼菜皆宜,是亞洲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說到栽種,青江菜的適應能力出奇地好。全日照固然理想,但若陽台或小庭院的光照有限,只要每日能曬個三到五小時的太陽,它也能欣然生長。在氣候較熱的地區,像德州達拉斯,就適合將青江菜種在上午見光、午後遮蔭的角落。住在當地的 Cameron 和伴侶,每年秋天都會在廚房窗外的花壇裡播下幾排種子。他們發現,光照不過強反而延遲抽苔,讓收穫更持久。
不過,青江菜並非四季皆宜的植物。它不耐高溫,也怕忽冷忽熱。一旦遇到早春寒流過後氣溫驟升,就容易誤判季節,開始抽苔開花。一旦抽苔,養分便不再集中於葉與莖,風味自然大打折扣。除了溫差,乾燥的土壤也會引發抽苔,因此不論種在地裡或盆中,保持土壤濕潤穩定都是關鍵。
若想春天種植,可在最後一次霜凍前四至六週於室內播種育苗。Emma 就常用紙蛋盒裝些堆肥土,每格放一兩粒種子,輕輕覆土約半公分,擺在廚房窗邊。發芽後,她會將較弱的苗剪除,只留一株強壯的。待小苗長出真葉、戶外地溫穩定在攝氏十度以上時,再移植至花園。移植前,她會讓苗在戶外適應幾天,也就是所謂的「煉苗」,避免溫差過大。
若是夏末初秋播種,則可直接將種子撒於整地後的土壤中。每粒種子間隔約三公分,覆土半公分即可。待小苗長至十公分高後再間苗,保留株距十五至二十公分。間下來的嫩苗不必浪費,清洗後加點橄欖油與檸檬汁,就是一道簡單好吃的嫩葉沙拉。
在栽種期間,肥力與水分是不能忽略的兩件事。青江菜屬於「重食型」植物,喜歡含氮豐富的土壤。種前可混入大量堆肥或腐熟有機質。若是種在陽台的種植箱裡,可定期添加液態氮肥,幫助葉片茁壯。灌溉方面,建議每天清晨澆水,讓植物在白天最熱時段也能吸收到水分,減少壓力。Cameron 家的後院裝有定時灌溉系統,每天早上七點自動澆水,既省時又安心。
約莫三十天後,植株會漸漸變得厚實飽滿,當長到三十公分高、葉片寬大翠綠時,就是最佳的採收時機。只需用利刀在接近根部處橫切,剩餘的根部若照料得宜,還可能長出第二批新芽。若想延長收成時間,也可以只剪下外層幾片葉子,讓中心持續生長,採收周期自然拉長。
許多園藝愛好者會嘗試不同品種,尋找最適合自己氣候與口感的青江菜。像是 ‘Mei Qing Choi’ 抗熱且不易抽苔;‘Win-Win Choi’ 體積小巧,適合陽台盆栽;‘Black Summer’ 葉色深綠、莖部嫩綠,外型討喜也特別耐冷。
Emma 說,她最喜歡的時光就是傍晚拎著籃子走進後院,剪下幾株新鮮青江菜,回到廚房搭配芝麻油、蒜末與醬油快炒,一道熱氣撲鼻的青菜上桌時,就像把整個後院的清新都端進了屋裡。而 Cameron 家每年聖誕節前後,也會把最後一批青江菜切細,拌入豬肉餡裡包成餃子,與朋友們分享那一口屬於冬天的甘甜。
其實種青江菜並不需要大片土地或專業設備,只要一點耐心、一點時間,以及一雙願意沾泥巴的手。不論你住在高樓陽台,還是小鎮後院,青江菜都能成為你餐桌上一道簡單卻充滿成就感的綠色風景。
留言
發佈留言